查看原文
其他

把“资源”转为“动能”




总书记曾妙喻:“科技创新,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,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。”如何发挥这个杠杆作用,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准科研资源转化利用的“支点”。




近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,围绕落实省委“1310”具体部署,细化实化具体化各项任务。广州将始终遵循总书记的谆谆教导,认真贯彻省委部署要求,加快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,一体推进教育强市、科技创新强市、人才强市建设。


广州科教资源富集、

实验室创新平台聚集、

各类科研人才云集。

如何找准科技创新

这根“杠杆”的“支点”,

让丰厚的科研资源禀赋优势

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?

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命题。



(一)

善用善转,改革先机


翻开广州改革开放史,

不难发现,

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。

善于借鉴别人的技术、

善于转化科研资源,

一直是广州的优势所在、先机所在。


潮起珠江,大浪淘沙。改革开放后,大量涌现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在带来经济发展强劲动力的同时,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。



今天以“智造”为名片的广州开发区,起初就以“三来一补”起家,大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,赚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

一些当年成长起来的企业,如广州无线电集团,至今仍活跃在市场、生机勃勃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善用前沿技术、重视成果转化落地。




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,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、技术、人才密集型产业。


广州的汽车产业,经历了早期的“以市场换技术”,以一时“阵痛”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,在技术引进基础上加强利用转化,而后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不断探索,通过弯道超车或是换道超车,行业发展面貌一新。


以广汽埃安为例,如今硬核黑科技加身,成为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的一匹“黑马”。





与此同时,

广州还将既有优势

转化为合作优势,

进而实现优势互补、强强联合。




2022年,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启用开学,成为《南沙方案》出台后首个落成项目。


南沙与港科大(广州)立足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,在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、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、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,前景值得期待。





(二)

“为我所用”,堵点何在?


总书记强调,“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,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”。




如何更好利用

本地优越的科教、科研资源,

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

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

广州显然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。





有“源”不等于有“力”


广州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,高校和科研机构、科研分院及科技成果均占到全省七成左右。广州实验室、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、人类细胞谱系、冷泉生态系统配套基础设施、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、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……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万件,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。


然而,拥有如此令人羡慕科研资源优势的广州,在资源转化上却面临某种短板。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,明确提出“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足”问题;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,再度提出“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不高,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待深化”问题。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,成为求解的前提。




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



市场主体“星星”多、“月亮”少,“龙头型”科技企业较为缺乏。


从主观上看,个别企业创新意识弱,坐不了“冷板凳”,潜心自主创新、耐心推动转化的积极性不高。


从客观上看,企业研发投入偏低,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不突出,影响了科技创新转化效率和产出质量。




支撑成果转化的制度供给存在短板



一些企业提到技术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时,提到技术市场尚不健全,或者缺少技术服务平台、缺乏创新政策扶持等。某种程度上说,技术交易市场、技术服务机构等创新供给侧建设,尚需持续加力。




科技与市场“两张皮”现象仍然存在



科技创新有时止于论文发表、专利申请,科研成果循环受阻,易形成科技创新中的“孤岛”。产学研链条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关卡,以致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。


如何破除这些有形无形的“篱笆墙”?如何打通应用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必须将这些“问号”逐一拉直。


(三)从1到100,何以跃升


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个形象说法:原始创新是“从0到1”,科技成果转化是“从1到10”,科技成果产业化是“从10到100”。


广州应如何发挥

科研资源的禀赋优势,

更好打通转化的“肠梗阻”,

实现这种“从1到100”的跃升?

这就需要回答好

“转什么”“谁来转”“怎么转”

三道考题。






转什么?




一要顺应大势来转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体现广州担当。
二要聚焦市场来转。围绕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主攻的新兴产业,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,加快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。
三要紧扣效能来转。“用”是技术创新落脚点,要提升成果转化率,让科学研究不再停留在论文、专利上。


四要跟着问题来转。找出制约广州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问题,在不断发展、解决问题过程中,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






谁来转?




科研由人来做,成果转化也由人推动,因此首先要解决好转化主体问题。
一个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,离不开政产学研多方主体互动。其中,企业是最为核心一环。强化企业转化主体地位,既要让龙头企业“灿如明月”,也要让中小企业“群星闪耀”。
此外,高校、科研院所也是保证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高效运转的关键,要敢于走下“象牙塔”,主动找市场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。








怎么转?




一要转体制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进一步构建完善前沿科技研发“沿途下蛋”机制、用好广州重大项目攻关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和考核机制等,畅通科研成果转化“高速通道”。
二要转保障。强化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障,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涌现,为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保驾护航。例如,“科学家经纪人”广纳院,架起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,是广州推动纳米科技“从1到10”的“最前线”。
三要转观念。强化人才支撑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要转变观念,解决人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。比如,破除总书记指出的“部门领导拍脑袋、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”“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”等问题,为科研人员减负,纾解“不想转、不愿转”难题。
四要转生。大力营造崇尚创新、鼓励创新、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,加快构建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转化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着力打通“科学技术化、技术产品化、产品产业化、产业资本化”路径,更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


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。

以体制机制改革为“风”

做好“转化”文章,

方能吹皱广州丰富科研资源的

“一池春水”。

多鼓干劲破解发展难题,

多想妙招转化科研成果,

方能以高水平科技

自立自强的“强劲筋骨”

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的“高楼大厦”。


来源:广州日报


往期推荐01“二次创业”开新局02第33个全国“土地日”主题海报来了!

03《南沙方案》一周年:规划资源审批效能提速换挡,南沙高质量发展激发新动能


分享收藏点赞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